Promise是JavaScript異步操作解決方案。介紹Promise之前,先對異步操作做一個詳細介紹。
Javascript語言的執(zhí)行環(huán)境是"單線程"(single thread)。所謂"單線程",就是指一次只能完成一件任務。如果有多個任務,就必須排隊,前面一個任務完成,再執(zhí)行后面一個任務。
這種模式的好處是實現(xiàn)起來比較簡單,執(zhí)行環(huán)境相對單純;壞處是只要有一個任務耗時很長,后面的任務都必須排隊等著,會拖延整個程序的執(zhí)行。常見的瀏覽器無響應(假死),往往就是因為某一段Javascript代碼長時間運行(比如死循環(huán)),導致整個頁面卡在這個地方,其他任務無法執(zhí)行。
JavaScript語言本身并不慢,慢的是讀寫外部數(shù)據(jù),比如等待Ajax請求返回結果。這個時候,如果對方服務器遲遲沒有響應,或者網絡不通暢,就會導致腳本的長時間停滯。
為了解決這個問題,Javascript語言將任務的執(zhí)行模式分成兩種:同步(Synchronous)和異步(Asynchronous)。"同步模式"就是傳統(tǒng)做法,后一個任務等待前一個任務結束,然后再執(zhí)行,程序的執(zhí)行順序與任務的排列順序是一致的、同步的。這往往用于一些簡單的、快速的、不涉及讀寫的操作。
"異步模式"則完全不同,每一個任務分成兩段,第一段代碼包含對外部數(shù)據(jù)的請求,第二段代碼被寫成一個回調函數(shù),包含了對外部數(shù)據(jù)的處理。第一段代碼執(zhí)行完,不是立刻執(zhí)行第二段代碼,而是將程序的執(zhí)行權交給第二個任務。等到外部數(shù)據(jù)返回了,再由系統(tǒng)通知執(zhí)行第二段代碼。所以,程序的執(zhí)行順序與任務的排列順序是不一致的、異步的。
以下總結了"異步模式"編程的幾種方法,理解它們可以讓你寫出結構更合理、性能更出色、維護更方便的JavaScript程序。
回調函數(shù)是異步編程最基本的方法。
假定有兩個函數(shù)f1和f2,后者等待前者的執(zhí)行結果。
f1();
f2();
如果f1是一個很耗時的任務,可以考慮改寫f1,把f2寫成f1的回調函數(shù)。
function f1(callback){
setTimeout(function () {
// f1的任務代碼
callback();
}, 1000);
}
執(zhí)行代碼就變成下面這樣:
f1(f2);
采用這種方式,我們把同步操作變成了異步操作,f1不會堵塞程序運行,相當于先執(zhí)行程序的主要邏輯,將耗時的操作推遲執(zhí)行。
回調函數(shù)的優(yōu)點是簡單、容易理解和部署,缺點是不利于代碼的閱讀和維護,各個部分之間高度耦合(Coupling),使得程序結構混亂、流程難以追蹤(尤其是回調函數(shù)嵌套的情況),而且每個任務只能指定一個回調函數(shù)。
另一種思路是采用事件驅動模式。任務的執(zhí)行不取決于代碼的順序,而取決于某個事件是否發(fā)生。
還是以f1和f2為例。首先,為f1綁定一個事件(這里采用的jQuery的寫法)。
f1.on('done', f2);
上面這行代碼的意思是,當f1發(fā)生done事件,就執(zhí)行f2。然后,對f1進行改寫:
function f1(){
setTimeout(function () {
// f1的任務代碼
f1.trigger('done');
}, 1000);
}
f1.trigger('done')表示,執(zhí)行完成后,立即觸發(fā)done事件,從而開始執(zhí)行f2。
這種方法的優(yōu)點是比較容易理解,可以綁定多個事件,每個事件可以指定多個回調函數(shù),而且可以"去耦合"(Decoupling),有利于實現(xiàn)模塊化。缺點是整個程序都要變成事件驅動型,運行流程會變得很不清晰。
"事件"完全可以理解成"信號",如果存在一個"信號中心",某個任務執(zhí)行完成,就向信號中心"發(fā)布"(publish)一個信號,其他任務可以向信號中心"訂閱"(subscribe)這個信號,從而知道什么時候自己可以開始執(zhí)行。這就叫做"發(fā)布/訂閱模式"(publish-subscribe pattern),又稱"觀察者模式"(observer pattern)。
這個模式有多種實現(xiàn),下面采用的是Ben Alman的Tiny Pub/Sub,這是jQuery的一個插件。
首先,f2向"信號中心"jQuery訂閱"done"信號。
jQuery.subscribe("done", f2);
然后,f1進行如下改寫:
function f1(){
setTimeout(function () {
// f1的任務代碼
jQuery.publish("done");
}, 1000);
}
jQuery.publish("done")的意思是,f1執(zhí)行完成后,向"信號中心"jQuery發(fā)布"done"信號,從而引發(fā)f2的執(zhí)行。
f2完成執(zhí)行后,也可以取消訂閱(unsubscribe)。
jQuery.unsubscribe("done", f2);
這種方法的性質與"事件監(jiān)聽"類似,但是明顯優(yōu)于后者。因為我們可以通過查看"消息中心",了解存在多少信號、每個信號有多少訂閱者,從而監(jiān)控程序的運行。
如果有多個異步操作,就存在一個流程控制的問題:確定操作執(zhí)行的順序,以后如何保證遵守這種順序。
function async(arg, callback) {
console.log('參數(shù)為 ' + arg +' , 1秒后返回結果');
setTimeout(function() { callback(arg * 2); }, 1000);
}
上面代碼的async函數(shù)是一個異步任務,非常耗時,每次執(zhí)行需要1秒才能完成,然后再調用回調函數(shù)。
如果有6個這樣的異步任務,需要全部完成后,才能執(zhí)行下一步的final函數(shù)。
function final(value) {
console.log('完成: ', value);
}
請問應該如何安排操作流程?
async(1, function(value){
async(value, function(value){
async(value, function(value){
async(value, function(value){
async(value, function(value){
async(value, final);
});
});
});
});
});
上面代碼采用6個回調函數(shù)的嵌套,不僅寫起來麻煩,容易出錯,而且難以維護。
我們可以編寫一個流程控制函數(shù),讓它來控制異步任務,一個任務完成以后,再執(zhí)行另一個。這就叫串行執(zhí)行。
var items = [ 1, 2, 3, 4, 5, 6 ];
var results = [];
function series(item) {
if(item) {
async( item, function(result) {
results.push(result);
return series(items.shift());
});
} else {
return final(results);
}
}
series(items.shift());
上面代碼中,函數(shù)series就是串行函數(shù),它會依次執(zhí)行異步任務,所有任務都完成后,才會執(zhí)行final函數(shù)。items數(shù)組保存每一個異步任務的參數(shù),results數(shù)組保存每一個異步任務的運行結果。
流程控制函數(shù)也可以是并行執(zhí)行,即所有異步任務同時執(zhí)行,等到全部完成以后,才執(zhí)行final函數(shù)。
var items = [ 1, 2, 3, 4, 5, 6 ];
var results = [];
items.forEach(function(item) {
async(item, function(result){
results.push(result);
if(results.length == items.length) {
final(results);
}
})
});
上面代碼中,forEach方法會同時發(fā)起6個異步任務,等到它們全部完成以后,才會執(zhí)行final函數(shù)。
并行執(zhí)行的好處是效率較高,比起串行執(zhí)行一次只能執(zhí)行一個任務,較為節(jié)約時間。但是問題在于如果并行的任務較多,很容易耗盡系統(tǒng)資源,拖慢運行速度。因此有了第三種流程控制方式。
所謂并行與串行的結合,就是設置一個門檻,每次最多只能并行執(zhí)行n個異步任務。這樣就避免了過分占用系統(tǒng)資源。
var items = [ 1, 2, 3, 4, 5, 6 ];
var results = [];
var running = 0;
var limit = 2;
function launcher() {
while(running < limit && items.length > 0) {
var item = items.shift();
async(item, function(result) {
results.push(result);
running--;
if(items.length > 0) {
launcher();
} else if(running == 0) {
final();
}
});
running++;
}
}
launcher();
上面代碼中,最多只能同時運行兩個異步任務。變量running記錄當前正在運行的任務數(shù),只要低于門檻值,就再啟動一個新的任務,如果等于0,就表示所有任務都執(zhí)行完了,這時就執(zhí)行final函數(shù)。
Promises對象是CommonJS工作組提出的一種規(guī)范,目的是為異步操作提供統(tǒng)一接口。
那么,什么是Promises?首先,它是一個對象,也就是說與其他JavaScript對象的用法,沒有什么兩樣;其次,它起到代理作用(proxy),使得異步操作具備同步操作(synchronous code)的接口,即充當異步操作與回調函數(shù)之間的中介,使得程序具備正常的同步運行的流程,回調函數(shù)不必再一層層包裹起來。
簡單說,它的思想是,每一個異步任務立刻返回一個Promise對象,由于是立刻返回,所以可以采用同步操作的流程。這個Promises對象有一個then方法,允許指定回調函數(shù),在異步任務完成后調用。比如,f1的回調函數(shù)f2,可以寫成:
(new Promise(f1)).then(f2);
這種寫法對于嵌套的回調函數(shù)尤其有用。
// 傳統(tǒng)寫法
step1(function (value1) {
step2(value1, function(value2) {
step3(value2, function(value3) {
step4(value3, function(value4) {
// ...
});
});
});
});
// Promises的寫法
(new Promise(step1))
.then(step2)
.then(step3)
.then(step4);
從上面代碼可以看到,采用Promises接口以后,程序流程變得非常清楚,十分易讀。
總的來說,傳統(tǒng)的回調函數(shù)寫法使得代碼混成一團,變得橫向發(fā)展而不是向下發(fā)展。Promises規(guī)范就是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而提出的,目標是使用正常的程序流程(同步),來處理異步操作。它先返回一個Promise對象,后面的操作以同步的方式,寄存在這個對象上面。等到異步操作有了結果,再執(zhí)行前期寄放在它上面的其他操作。
Promises原本只是社區(qū)提出的一個構想,一些外部函數(shù)庫率先實現(xiàn)了這個功能。ECMAScript 6將其寫入語言標準,Chrome和Firefox瀏覽器都已經部署了這個功能。
當異步任務返回一個promise對象(小寫表示這是Promise的實例)時,該對象只有三種狀態(tài):未完成(pending)、已完成(fulfilled)、失?。╮ejected)。
這三種的狀態(tài)的變化途徑只有兩個,且只能發(fā)生一次:從“未完成”到“已完成”,或者從“未完成”到“失敗”。一旦當前狀態(tài)變?yōu)椤耙淹瓿伞被颉笆 保鸵馕吨粫侔l(fā)生狀態(tài)變化了。
Promise對象的運行結果,最終只有兩種。
promise對象的then方法用來添加回調函數(shù)。它可以接受兩個回調函數(shù),第一個是操作成功(fulfilled)時的回調函數(shù),第二個是操作失?。╮ejected)時的回調函數(shù)(可以不提供)。一旦狀態(tài)改變,就調用相應的回調函數(shù)。
(new Promise(step1))
.then(step2)
.then(step3)
.then(step4)
.then(console.log, console.error);
再來看上面的代碼就很清楚,step1是一個耗時很長的異步任務,然后使用then方法,依次綁定了三個step1操作成功后的回調函數(shù)step2、step3、step4,最后再用then方法綁定兩個回調函數(shù):操作成功時的回調函數(shù)console.log,操作失敗時的回調函數(shù)console.error。
console.log和console.error這兩個最后的回調函數(shù),用法上有一點重要的區(qū)別。console.log只顯示回調函數(shù)step4的返回值,而console.error可以顯示step2、step3、step4之中任何一個發(fā)生的錯誤。也就是說,假定step2操作失敗,拋出一個錯誤,這時step3和step4都不會再運行了,promises對象開始尋找接下來的第一個錯誤回調函數(shù),在上面代碼中是console.error。所以,結論就是Promises對象的錯誤有傳遞性。
換言之,上面的代碼等同于下面的形式。
try {
var v1 = step1();
var v2 = step2(v1);
var v3 = step3(v2);
var v4 = step4(v3);
console.log(v4);
} catch (error) {
console.error(error);
}
上面代碼表示,try部分任何一步的錯誤,都會被catch部分捕獲,并導致整個Promise操作的停止。
Promise的用法,簡單說就是一句話:使用then方法添加回調函數(shù)。但是,不同的寫法有一些細微的差別,請看下面四種寫法,它們的差別在哪里?
// 寫法一
doSomething().then(function () {
return doSomethingElse();
});
// 寫法二
doSomething().then(function () {
doSomethingElse();
});
// 寫法三
doSomething().then(doSomethingElse());
// 寫法四
doSomething().then(doSomethingElse);
為了便于解釋,上面四種寫法都再用then方法接一個回調函數(shù)。
寫法一的finalHandler回調函數(shù)的參數(shù),是doSomethingElse函數(shù)的運行結果。
doSomething().then(function () {
return doSomethingElse();
}).then(finalHandler);
寫法二的finalHandler回調函數(shù)的參數(shù),是undefined。
doSomething().then(function () {
doSomethingElse();
}).then(finalHandler);
寫法三的finalHandler回調函數(shù)的參數(shù),是doSomethingElse函數(shù)返回的回調函數(shù)的運行結果。
doSomething().then(doSomethingElse())
.then(finalHandler);
寫法四與寫法一只有一個差別,那就是doSomethingElse會接收到doSomething()
返回的結果。
doSomething().then(doSomethingElse)
.then(finalHandler);
為了真正理解Promise對象,下面我們自己動手寫一個Promise的實現(xiàn)。
首先,將Promise定義成構造函數(shù)。
var Promise = function () {
this.state = 'pending';
this.thenables = [];
};
上面代碼表示,Promise的實例對象的state屬性默認為“未完成”狀態(tài)(pending),還有一個thenables屬性指向一個數(shù)組,用來存放then方法生成的內部對象。
接下來,部署實例對象的resolve方法,該方法用來將實例對象的狀態(tài)從“未完成”變?yōu)椤耙淹瓿伞薄?/p>
Promise.prototype.resolve = function (value) {
if (this.state != 'pending') return;
this.state = 'fulfilled';
this.value = value;
this._handleThen();
return this;
}
上面代碼除了改變實例的狀態(tài),還將異步任務的返回值存入實例對象的value屬性,然后調用內部方法_handleThen,最后返回實例對象本身。
類似地,部署實例對象的reject方法。
Promise.prototype.reject = function (reason) {
if (this.state != 'pending') return;
this.state = 'rejected';
this.reason = reason;
this._handleThen();
return this;
};
然后,部署實例對象的then方法。它接受兩個參數(shù),分別是異步任務成功時的回調函數(shù)(onFulfilled)和出錯時的回調函數(shù)(onRejected)。為了可以部署鏈式操作,它必須返回一個新的Promise對象。
Promise.prototype.then = function (onFulfilled, onRejected) {
var thenable = {};
if (typeof onFulfilled == 'function') {
thenable.fulfill = onFulfilled;
};
if (typeof onRejected == 'function') {
thenable.reject = onRejected;
};
if (this.state != 'pending') {
setImmediate(function () {
this._handleThen();
}.bind(this));
}
thenable.promise = new Promise();
this.thenables.push(thenable);
return thenable.promise;
}
上面代碼首先定義了一個內部變量thenable對象,將then方法的兩個參數(shù)都加入這個對象的屬性。然后,檢查當前狀態(tài),如果不等于“未完成”,則在當前操作結束后,立即調用_handleThen方法。接著,在thenable對象的promise屬性上生成一個新的Promise對象,并在稍后返回這個對象。最后,將thenable對象加入實例對象的thenables數(shù)組。
下一步就要部署內部方法_handleThen,它用來處理通過then方法綁定的回調函數(shù)。
Promise.prototype._handleThen = function () {
if (this.state === 'pending') return;
if (this.thenables.length) {
for (var i = 0; i < this.thenables.length; i++) {
var thenPromise = this.thenables[i].promise;
var returnedVal;
try {
// 運行回調函數(shù)
} catch (e) {
thenPromise.reject(e);
}
}
this.thenables = [];
}
}
上面代碼的邏輯是這樣的:如果實例對象的狀態(tài)是“未完成”,就返回,否則檢查thenables屬性是否有值。如果有值,表明里面儲存了需要執(zhí)行的回調函數(shù),則依次運行回調函數(shù)。運行完成后,清空thenables屬性。
之所以把回調函數(shù)的執(zhí)行放在try...catch結構中,是因為一旦出錯,就會自動執(zhí)行catch代碼塊,從而可以運行下一個Promise實例對象的reject方法,這使得調用reject方法變得很簡單。下面是try代碼塊中的代碼。
try {
switch (this.state) {
case 'fulfilled':
if (this.thenables[i].fulfill) {
returnedVal = this.thenables[i].fulfill(this.value);
} else {
thenPromise.resolve(this.value);
}
break;
case 'rejected':
if (this.thenables[i].reject) {
returnedVal = this.thenables[i].reject(this.reason);
} else {
thenPromise.reject(this.reason);
}
break;
}
if (returnedVal === null) {
this.thenables[i].promise.resolve(returnedVal);
} else if (returnedVal instanceof Promise || typeof returnedVal.then === 'function') {
returnedVal.then(thenPromise.resolve.bind(thenPromise), thenPromise.reject.bind(thenPromise));
} else {
this.thenables[i].promise.resolve(returnedVal);
}
}
上面代碼首先根據(jù)實例對象的狀態(tài),分別調用fulfill或reject回調函數(shù),并傳入相應的參數(shù),并將返回值存入returnVal變量。然后再去改變this.thenables[i].promise對象的狀態(tài),觸發(fā)下一個Promise對象的resolve或者reject方法。
針對returnedVal的判斷,目的是如果returnedVal是一個Promise對象,那么后面的回調函數(shù)都要改為綁定在它上面。
最后,由于我們寫的是供調用的函數(shù)庫,需要將構造函數(shù)輸出。
module.exports = Promise;
Ajax操作是典型的異步操作,傳統(tǒng)上往往寫成下面這樣。
function search(term, onload, onerror) {
var xhr, results, url;
url = 'http://example.com/search?q=' + term;
xhr = new XMLHttpRequest();
xhr.open('GET', url, true);
xhr.onload = function (e) {
if (this.status === 200) {
results = JSON.parse(this.responseText);
onload(results);
}
};
xhr.onerror = function (e) {
onerror(e);
};
xhr.send();
}
search("Hello World", f1, f2);
上面代碼的回調函數(shù),必須直接傳入。如果使用Promises方法,就可以寫成下面這樣。
function search(term) {
var url = 'http://example.com/search?q=' + term;
var p = new Promise();
var xhr = new XMLHttpRequest();
var result;
xhr.open('GET', url, true);
xhr.onload = function (e) {
if (this.status === 200) {
results = JSON.parse(this.responseText);
p.resolve(results);
}
};
xhr.onerror = function (e) {
p.reject(e);
};
xhr.send();
return p;
}
search("Hello World").then(f1, f2);
用了Promises以后,回調函數(shù)就可以用then方法加載。
Promises的優(yōu)點在于,讓回調函數(shù)變成了規(guī)范的鏈式寫法,程序流程可以看得很清楚。它的一整套接口,可以實現(xiàn)許多強大的功能,比如為多個異步操作部署一個回調函數(shù)、為多個回調函數(shù)中拋出的錯誤統(tǒng)一指定處理方法等等。
而且,它還有一個前面三種方法都沒有的好處:如果一個任務已經完成,再添加回調函數(shù),該回調函數(shù)會立即執(zhí)行。所以,你不用擔心是否錯過了某個事件或信號。這種方法的缺點就是,編寫和理解都相對比較難。
實際可以使用的Promises實現(xiàn),參見jQuery的deferred對象一節(jié)。
更多建議: